首页 常识

禽兽不如是什么意思(问问自己跟“禽兽”有何差异)

100人浏览   2024-12-07 10:09:20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在程度上的差异。(恩格斯《反杜林论》)既然如此,拿“人”与“禽兽”比较,实属正常,甚至也很必要。


“禽兽不如”、“衣冠禽兽”都是活跃在人们唇上的成语,都是骂人的话。“禽兽不如”跟“猪狗不如”、“狗彘不若”一个意思,皆形容人格低下,品性极坏。“衣冠禽兽”是指穿衣戴帽的畜生,比喻“人”不知礼义,道德败坏。凡此种种,都是以“人格”、“品行”作为标准的。

其实,“人”与“禽兽”的差异不仅如此。

《孟子·离娄》里有句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思是,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那么一点点。

许多学者热烈讨论着“那么一点点”。

张中行先生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那点“几希”,就在于,万物之灵的人还有“品格、学问、理想以至诗情画意等等”,“可以使不能离开饮食男女的人生不停止于饮食男女,而是求向上,尽量多得一些超过饮食男女的”(《常言道甚解》)。他在《旷达》一文中还引用过清代词人项莲生的话:“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他解释:“无益有益,这‘益’指常识所谓名利。”就是说,“人”应做一些“超过饮食男女”的看似“无益”实则“有益”的“闲事”;这大概也是“人”与“禽兽”的一点区别。

何满子先生则说:“黎民不饥不寒,不虞匮乏,自然极好极好,可是养猪养鸡,你也得喂饲料给吃饱,搭个圈棚给御寒,也使它们不饥不寒,给以短暂的生存权,或可称为天赋畜牲权。如果黎民只是不饥不寒,有这么点生存权就万事大吉,或基本问题已经解决,则岂非视黎民与畜牲无异?那么也是孟夫子所说的‘人与禽兽相去者几希’的那点‘几希’也不是没有了么?”(《学者说服准学者》)很显然,他也主张“人”在拥有“不饥不寒”的“短暂的生存权”之外,还应该拥有一些区别于“畜牲”的“人”之为“人”的权利。

钱钟书先生叹息:“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嗜欲更高的理想。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欲跟价值浑而为一,变做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释文盲》)在他看来,“把嗜欲跟价值浑而为一”是“人”的堕落,“那么一点点”差别,也将岌岌乎殆哉。

他们似乎都是马克思的好学生,跟马克思的腔调何其相似乃尔!马克思就曾经说过:“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醜奴儿反复琢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那么一点点”,应该说“人”优于“禽兽”之处;但每当想到山区的麻雀、白鹭、野兔、松鼠等等“禽兽”,总深感羞愧:自己哪里活得它们那样自由自在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怕是真有点“禽兽不如”哩!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群秀百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