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汴河是指哪条河(汴河与汴河诗与古汴河源流)

100人浏览   2024-09-04 10:06:11


古汴河是隋炀帝时期开掘的,原名通济渠。在唐宋年代被称为汴河。如今漫步在百里长堤上,眼前林网如带,碧水长天,田园如画,往事如烟。

隋大业年间,隋炀帝为赏琼花,三巡江都。龙舟三幸汴河,使这条横跨中原的千里运河,成为烟柳繁华的“琼花之路”。二百年后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隋堤柳》一诗中所写的“大业年间暮春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便是生动的写照。

这条流经宿县地区的河道,历尽沧桑。这里历史开发较早,且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祥地,陈胜、吴广率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筑台盟誓,诛伐暴秦,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秦朝的统治。这里是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和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会师,合力追击楚军,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项羽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在四面楚歌声中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在历史上留下了“霸王别姬”那悲壮的一幕。这里是南宋与金对峙的分界线,北宋亡后,南宋与金划淮为界,运道不经,繁华顿失,汴河渐趋中衰。金、元间,杨柳岸仅存“晓风残月”。元后,汴河更为黄河所夺,广大流域的膏腴之地,没于洪水沙草,变成了田园寥落,骨肉流离的黄泛灾区,汴河随之湮废。

这里为昔日京师通向东南的水路要道,迁客骚人往来于此。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有涉故台、扶疏亭、皇藏峪、虞姬墓等胜迹遗址。桓谭、嵇康、刘伶、朱温等历史名人诞生在这里,李白、韩愈、白居易、皮日休、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来这里游历吟咏,留下美妙的诗文和遗迹。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秋夜泛舟游砀山,写下“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的诗句。

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79年),在徐州张建封幕任职,写了《此日足可惜张藉》、《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两首诗。前诗有“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句。后诗有“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句。诗中“郡城”指彭城徐州,“城角”指的是徐州市东北偶。

白居易在《长相思》词中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说明汴水畅通,至扬子入江的情形。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白居易罢苏杭刺史北归,途经汴河,写下了“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汴河路有感》)和“别业甬城北,抛来二十春(《通桥别业》)等诗句。描述的就是白居易以符离为家多年,通过汴河从外而返的情景。

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天山。尽道隋亡为此何,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说明了汴河的开凿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淮北平原这种有利地形,道出了汴河开通的功绩,也揭露了隋炀帝荒淫逸乐、奢侈挥霍,耗尽大量财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现实。

唐代诗人宋之问在《初宿淮口》“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诗句中也提到了汴河。

唐代诗人李敬方《汴河直进船》诗云:“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说的就是汴河在唐代对沟通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联系,以及促进汴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就说的是汴河在北宋时仍是畅通的,以及宿州在古代是北上南下的重要水路驿站。

今天的新汴河的开挖,使在洪水沙草中沉睡了几个朝代的汴河倏然苏醒,重又恢复了青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汴河明天将会更美好。

古汴河源流

来源《泗县志》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凿古运河。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西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行汴水故道。至今河南开封市别汴折而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县、灵璧、泗县、江苏泗洪县至盱眙对岸注入淮河,在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对当时和以后唐宋两代中原和江淮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条古运河,隋时名通济渠,唐改名广济渠,唐宋时通称为漕渠,和洛水东段改为汴河和汴渠。

古汴河由灵壁县虞姬墓入泗县境,东经长直沟,周庄,彭铺,沿泗宿公路北侧穿城东注,当地人称城东一段为东作河,城西至唐河一段为西汴河。东汴河经水口魏庄、枯河头、通海店至泗洪县马公店约20公里与谢家沟(老濉河)水汇合,东流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临淮头入洪泽湖。另一支流由城西关外绕城过南关闸南下,越10公里至霸王城南石梁子,又南行15公里至天井湖漴潼河入淮,清康照十二年(1673),龚起翚著《虹县志》时称此河为南潼河,今则通称为石梁河。

汴河故道,灵璧以上久淤,灵璧以下至唐河一段,在解放初期尚有河形,后经历年平整土地,河床已无,唯隋堤尚微有起伏。城东至水口魏庄一段河身尚存。由水口魏庄至泗洪县洪庄(马公店东)一段为新濉河所代,洪庄以下故道,自1966年第三次治濉时,已成泗洪县内河,不与新濉河通。

汴河以下故道,其说不一,《泗虹合志》亦附疑笔。一说由天井湖入淮。宋朱弁诗云:“离汶未逾千里道,淮先泛万安湖”。按旧志所说万安即天井湖,有说万安湖紧连天井湖,当为石梁河至天井湖入漴潼河一线。

另一说,汴水至儳石山下与淮并驰,经龙窝驿、黄岗至二城沟入淮。再一说,泗城之东,其南必有汴河故道。

前两种说法,水由石梁河入天井湖一线,系其支流,并非主干。城东向南有汴河故道入淮之说,则为断章取义。按泗州旧址在今盱眙县北,隔河相望,仅2里许,大方向是在泗县南,《泗虹合志》是略言“东南至泗州入淮”。并非说出城后折向东南,从地势上看,泗县东南一带,尽为岗地,开挖不易。故偏向东北走水口魏庄,枯河头至青阳折而南下,这是治水上因势利导的原则。此一线应为主干无疑。古代河流虽已湮没,但所经之处,应有河淤遗迹。今查遍泗县东南一带岗地,土质为岗白土,岗黄土,或为坡黑土,砂礓地,无一处有河流淤土。

汴河走水口魏庄、枯河头、马公店、青阳一线向南入泗达淮,尚有出土物可证。1951年治濉时,于枯河头南岸,曾挖出黍子数石。昔传隋开汴河有“纳黍行舟”之说,由枯河头至通海店一段,地势较高,向为航运所阻,纳黍代水似为有据。

如今,泗县境内残存的汴河故道约50里,虽不通舟楫,也有灌溉之利。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群秀百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