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什么意思(洛阳铲:一铲半部考古史)
“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人点烛,鬼吹灯/勘舆倒斗觅星峰……”《盗墓笔记》、《活人禁忌》等一大波小说,《鬼吹灯》、《九层妖塔》等一大波电影,“盗墓神器”——洛阳铲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时时撩拨着“盗墓粉丝”的小心肝。《盗墓笔记》电视连续剧更是霸榜各大网站热搜榜,点击量超过六亿次!

《鬼吹灯》海报
一把洛阳铲,刺破阴阳界。对于盗墓者来说,就相当于孙悟空的金箍棒,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谁拥有了这神级装备,谁就是王者,能够轻松穿行阴阳两界,探寻千年帝王陵墓,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它的确难辞其咎……
一把洛阳铲,半部考古史。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一把洛阳铲插入地下,带出来的不仅有泥土,还有深藏地下的历史真相。作为必不可少的考古神器,它揭示历史,传承文明,书写了新中国考古史,让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以最鲜活、最活泼的文物姿态,重见天日,它又功不可没……
一把洛阳铲,百年是非身。刺破阴阳界,善恶难离分。今天,“程奇夜谈”想站在洛阳人的角度,谈一谈号称“天下第一铲”的洛阳铲。
第一把洛阳铲咋发明的?李某某出创意,陈印娃亲手锻造
“四个土夫子(湖南人对盗墓者的称呼)正蹲在一个土丘上,所有人都不说话,直勾勾地盯着地上的洛阳铲。铲子头上带着刚从地下带出的旧土,离奇的是,这一抔土正不停地向外渗着鲜红的液体,就像刚在血液里蘸过。”《盗墓笔记》小说中,洛阳铲下,有多少次惊心动魄,多少次石破天惊?
屈指算来,洛阳铲在洛阳出现,不过区区一百年的时间。
1905年,千年帝都洛阳终于迎来工业时代的曙光,由比利时人出资,汴洛铁路(陇海铁路的前身)、洛阳至观音堂段铁路开始施工,修路大军在“自古无卧牛之地”的中国陵墓聚集地——北邙山动土施工时,频频挖出的青铜器、玉器等古墓文物,引发了比利时、法国、德国等西方技工的抢购潮。市场“倒逼”之下,洛阳盗墓之风甚嚣尘上,“要想富,挖古墓”成为部分农民最热衷的“第二产业”。

修筑汴洛铁路时外国技工办公处遗址
洛阳铲,就是在这种极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提起洛阳铲,洛阳人本地人称为探铲、爽铲、捣窝铲、瓦垄铲。提起发明人,大家都会如数家珍般提起一个人——邙山农民李某某。
1983年,洛阳考古专家探访过洛阳东郊塔湾村87岁农民马三愚老人,他回忆说,过去挖古墓,都是用铁锨斜着捣,下劲儿很大,带不出来多少土。直到李某某“捣鼓”出探铲,本地人挖墓的效率才大大提高。
李某某大约1870年出生,于1950年去世,活了80多岁。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连根“井绳”也没有。
1923年,李某某到孟津赶集,吃水煎包子时,卖包子的小贩正在搭建简易风雨棚,但见小贩拿着一把马蹄形的铁铲,用力往地上一戳,提起铁铲,就能带出不少土。简单戳几下,又快又好,就能挖出竖直的小圆洞,插上棚杆,一个风雨棚就这么三下两下搭成了。
李某某是个有心人,他蹲下身搓揉着铁铲带起的土块,突感眼前一亮——如果把这个玩意儿改造一下,用来盗墓,肯定事半功倍!回到家后,他琢磨很久,用纸折叠成新型铁铲模样,请当地铁匠陈印娃打造出来。
刚刚打造出来的洛阳铲,呈现300°的圆弧形,形状类似半截筒瓦,弧刃直径约3寸,铲头长约3寸,上连铁銎,安装木柄。

洛阳铲
简单说,李某某出创意,陈印娃亲手锻造,两人合力发明第一把洛阳铲。
这种新型探铲用在盗墓上,果然不同凡响:探铲装上腊木杆后,打洞既轻快又省力气, 每下戳一下,就可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卡在半圆筒内的地下土就被原封不动地带上来,土壤颜色、密度、结构都清晰可辨,没过多久就挖下去几米深。若蜡木杆不够长,再接上一段蜡木杆,接力往下打洞,竟能打出海碗般粗细的洞,深达十几米。
大道至简,洛阳铲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便捷、轻快地挖出地下的“五色土”。所谓“五色土”,其实就是地下土层“横切面”取样,分死土、活土、花土、淤土,颜色不同,气味各异,盗墓者通过对这些“五色土”进行“望闻问切”,就能够准确获得地下墓葬的相关信息:有无古墓、古墓年代和大致规模;一旦确定墓葬规模,盗墓者再用形制更大的洛阳铲,打出可供一人出入的盗洞,将里面的珍贵文物悉数拿出……
旋入土下知千年,正邪两面世人评。一铲刺破阴阳界,深埋地下成百上千的古墓文物,被一把把洛阳铲挖出来,让今天的仁人志士扼腕叹息。中国考古界的“世纪之痛”——洛阳金村大墓,就是惨痛的“前车之鉴”。1928年,在洛阳汉魏故城遗址的金村,发现了东周天子陵,在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美国学者华尔纳的精心组织和金钱诱惑下,当地农民拿着洛阳铲,先后在金村挖掘了6年,一连盗掘了8座东周天子陵墓及3座马坑,无数珍宝被盗掘一空,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拥有众多镇馆之宝,却让国内学者欲哭无泪。国内仅存金村大鼎、错金铜尺和命瓜壶三件珍宝,现存洛阳博物馆。

金村大鼎
邙山陵墓区“自古无卧牛之地”绝非空谈,各个年代的古墓,层层叠叠,多不胜数。拖拉机翻车、农民挖井,发现汉唐古墓,几乎是家常便饭。作为“七零后”洛阳人,笔者从小就耳濡目染盗墓传说,早就见怪不怪。在笔者幼年,洛阳很多村庄盗墓蔚然成风。某些家徒四壁、四处漏风的贫寒农家,墙缝内、地板下,常常藏着珍贵青铜器、真品唐三彩;遇到婚丧红白大事,一些看似老实巴交的“乡巴佬”,一出手几万几十万,眼睛眨都不眨一下,让见多识广的“城里人”都自愧不如;小时候,笔者一次过年串亲戚,堂屋中央,亲戚在旧搪瓷脸盆内用玉米芯儿生火取暖,烤火时,笔者注意到亲戚手中的“火钳”来头不小,拿过来一看,分量特别重,原来是一根纯金制成的汉代簪子,簪头设计精巧,风格华贵,让人叹为观止。
洛阳铲的历史有多悠久?筑城治河利器,挖瓜蒌“神器”
细心的读者已经注意到:李某某发明洛阳铲时,是有参照物的,那就是卖水煎包子的小贩手中的马蹄形状的铁铲。
洛阳考古专家赵振华,曾任洛阳古代艺术馆馆长、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股股长,他曾撰写《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洛阳关林志》、《洛阳市志•白马寺志》等考古著作。赵振华曾用大量时间,对洛阳铲进行过系统性的专业研究。
赵振华认为:严格来说,李某某只能算洛阳铲的改良者,探究洛阳铲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追根溯源,最早可以到汉代。
班固《汉书》中,就有类似的“埋锥”一说。记载南北朝历史的《北史▪赫连屈丐传》中说赫连勃勃“蒸土以筑城,铁锥刺入一寸,即杀作人而并筑之”,铁锥显然是用来验证城墙质量的工具。
黄河孕育了河洛文明,但时常“暴走”的黄河水患,却让沿岸群众苦不堪言,几乎每个朝代都在治理黄河。明代水利专家潘季训撰写的《河防一览》中,讲到河堤建成之后会进行质量检验:“验堤之法,以铁锥筒探之,或间一掘试。”这里提到的“铁锥筒”,作用也是取土检验,和今天的洛阳铲形制大致一样。不过,“铁锥筒”头部尖利,洛阳铲头部是齐平刃。

黄河治理
至于水煎包子小贩手中的马蹄状铁铲,赵振华也进行了认真探究。豫西山区盛产中药材瓜蒌(又称栝楼),瓜蒌的根茎肥厚,呈圆柱状,学名叫“天花粉”,不但具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功效,还是是天然避孕药。洛阳采药者为了挖掘“天花粉”,就制作了瓜蒌铲(口径比洛阳铲大),一铲下去,“天花粉”会连土挖出,非常方便。这种瓜蒌铲,就是前文水煎包子小贩手中的马蹄形状铁铲。
洛阳铲为何出现在洛阳?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邙山陵墓群就是答案
很多人感到奇怪,中国有“八大古都”,为何只有洛阳出现了洛阳铲?
对这个有趣问题,有学者曾进行过系统性的科研,解开其中谜团——
南京、杭州建都时间较晚,持续时间不长,时局动荡、政权频繁更迭,皇家、贵族厚葬传统没有完全形成;
元明清古都北京,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政权持续时间较长,墓葬保护措施复杂且严密,一般盗墓贼轻易不敢下手;
商代古都安阳、郑州建都时间过早,经济不够发达,金银陪葬品不多;
北宋都城开封则处在黄泛区,黄土一层一层堆积,新政权多建立在原政权遗址上,盗墓者很难在繁华都市内进行大规模挖掘;
作为周秦汉唐都城的西安,黄土层很厚,适合大规模墓葬,但西安多是皇家、贵族墓葬,规制严格,防范严密,一般盗墓贼不好下手。

洛阳铲
相形之下,只有十三朝古都洛阳,最适合盗墓贼活动。从夏、商、东周,再到东汉、隋、唐,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有4000年的建城史,建都时间超过1500年,先后105位帝王在此建都。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唐代诗人王建的诗歌《北邙行》写出了洛阳古墓的集中程度。
中国最大的陵墓群,就是洛阳北部的邙山陵墓群。埋藏着6个朝代24座帝王的陵墓,其中东周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大名鼎鼎的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都葬在邙山;秦国丞相吕不韦、西汉开国名将樊哙、汉代大才子贾谊、收复西域的班超,还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作者孟郊、香港名导演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电影”主角狄仁杰,都埋骨北邙山。

邙山陵墓群
洛阳古墓中,让盗墓贼垂涎三尺的珍贵文物为何这么多?
原因有二:其一.中国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大到皇帝老子,小到普通地主,都有把自己引以为傲的珍宝带入坟墓的传统,希望在九泉之下延续生前辉煌;其二.汉代以孝治天下,官员选拔全靠“举孝廉”,各郡国每年都向中央推荐“孝廉”人才。推举孝廉时,廉洁与否不好评价,但对父母是否孝顺,却是肉眼可见的。别人家爹死了陪葬五百金,咱家老妈去世了,那就咬咬牙陪葬一千金……为了官场前途,贵族士大夫家族形成了互相攀比、恶性竞争的厚葬传统,最终将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都深埋黄土之下。
这两大原因,让洛阳地区的古墓,尤其是汉代古墓,成为盗墓贼争相挖掘的“重灾区”。东汉末年,传说曹操为了筹措军费,就设置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的两大官职,挖掘了梁孝王陵(汉文帝儿子,汉景帝弟弟),获取了大量金银财宝,陈琳在为袁绍撰写“讨曹檄文”中,就予以大肆抨击。
由此来看,洛阳铲,在洛阳邙山陵墓群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让众多中国文物面临灭顶之灾,至今仍让考古工作者心痛不已。
洛阳铲何时叫响全国?新中国“一五计划”,洛阳铲在基础建设中大展神威
前文说到,洛阳人本地人一般称洛阳铲为探铲、爽铲、捣窝铲、瓦垄铲。
“洛阳铲”一词,在何时叫响全国?
1955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工业项目,其中6个落户洛阳。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矿山厂、洛阳热电厂等“共和国长子”,即将落户古都洛阳。

中国一拖
如何在千年帝都之上,建设工业新城?周恩来总理指示,为了保护地下文物,洛阳要“离开旧城建新城”。洛阳的工业区,避开了老城区、西工区等建成区,在涧河以西开辟涧西工业区。
涧西各大工厂厂址确定后,如何在短期之内探明方圆几十公里内的地下情况,包含古代墓葬,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赵振华说,1953年初春,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民,每人手拿一把探铲,到市政府求见洛阳市长,说凭借这把探铲,就能完成勘探地形任务。援助中国建厂的苏联专家看到洛阳铲这种极其简单的工具,一脸不屑,根本不相信。
洛阳铲却靠自身实力,为自己正名。几天后,在邙山脚下的一片庄稼地里,一位老人用洛阳铲勘测后,说地下有一座汉代的洞室墓。
施工方组织挖掘后,很快挖出一座汉代洞室古墓。这让苏联专家非常惊讶,连声称赞探铲太厉害了。回国时,他特意带回一把探铲。
据统计,洛阳在“一五计划”中,市政府组织昔日的盗墓者和基层农民共2500多人,成立钻探大队,用洛阳铲在洛阳涧河两岸共钻探了400多万平方公尺的面积,探孔450余万个,探出墓葬6000余座,另发现古井、烧窑、地穴、虫洞、河道、地裂水缝等地下情况10000多个。
洛阳铲,为新中国工业城市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5年,新华社发布消息《洛阳铲已被广泛采用》称:“一种轻便好用的探测工具──洛阳铲,在基本建设和发掘古代文物中正被日益广泛采用着。在洛阳、郑州和西安等市基本建设工地上和在黄河沿岸的勘察队伍中,洛阳铲处处受到欢迎。洛阳铲是一种马蹄形的铁铲子,连铁柄约有1公尺长,上面还连有约两公尺长的木柄。洛阳铲插入地面后,可将地下的土带上来,借以了解地下的土质,搜寻埋在地下的文化遗址和古代墓葬。使用洛阳铲,一个普通的铲探工人每天可以探进60多公尺,熟练的探工每天可以探进160多公尺。”
学术界公认,新华社这篇文章,“洛阳铲”一词,才第一次出现。
“一五计划”中,昔日的“盗墓神器”洛阳铲一举“改邪归正”,成了新中国建设的“香饽饽”,几乎每年都有到外省市勘探作业的机会。那时的洛阳铲,2元钱一个,老探工往往从洛阳买两个探铲带到外地,在工地勘探、修渠建坝、挖井掘洞等基础建设中,大展神威,洛阳铲也闯出了自己的名头。
在新中国考古领域,洛阳铲更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利器。勘测、绘制唐代长安城墙基址复原图,发掘秦始皇兵马俑和东周秦公大墓,发掘安阳殷墟、偃师商城的过程中,洛阳铲都出尽风头,成为考古工地“最靓的仔”。
洛阳铲何时走向世界?目前已是国际考古界的通用工具
洛阳铲何时走向世界?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先生在专著《考古调查的目标和方法》中,正式把洛阳铲作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备工具,列入考古专科教科书,书上画有探铲图形,介绍使用方法并向全国推广。

夏鼐
1972年,夏鼐率领中国考古代表团,应邀奔赴欧洲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时,向该大学赠送一把做工精致的洛阳铲,洛阳铲从此走向世界。
上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河南商丘的一座东周古城遗址时,中美考古工作者分别采用荷兰钻(人工推进钻)、汽车冲击钻和洛阳铲等工具,进行考古勘测。各种勘测工具,各有所长,但经过中美两国考古工作者综合评比,洛阳铲以简单实用、轻便灵活见长,工作效率最高。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考古测量实验室拉普(Rapp,Geoge Jr)教授说:“实践证明,荷兰钻因钻探速度太慢而不适用于大面积钻探。洛阳铲以其经济实用而被大量应用,再加上训练有素的探工的熟练操作,铲探获得巨大成功。正是利用洛阳铲,经过2000多次铲探,我们发现了洹北商城。”基于洛阳铲在田野考古中具备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拉普教授建议:“几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实践充分证明:洛阳铲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田野调查工具,同时它将对遗迹的破坏度降到最低点……在中国的田野调查中应大力推广洛阳铲,为考古发掘提供既快又准确的信息。”
据悉,洛阳铲目前是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员必备的考察工具,在埃及金字塔、印度、俄罗斯、纳米比亚、肯尼亚的考古现场,洛阳铲都在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
想近距离触摸洛阳铲?洛阳铲博物馆欢迎您
作为第一把洛阳铲的打造者,陈印娃把打造洛阳铲的技艺,传给了徒弟孙清河,孙清河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弟弟孙清娃。如今,位于洛阳邙陵大道(原310国道)的厂房内,孙清娃的后人仍在经营孙记铁匠铺,每天能打80至100把传统洛阳铲,行销全国各地。目前,孙记铁匠铺,已经把洛阳铲的打造技艺,申请为洛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发展,新型洛阳铲也在快速升级换代。携带方便,洛阳铲基本可以分为几个部件:铲头、配重杆、加长杆、吊环、安全绳以及携带包六大主要组成部分。环环用丝扣的方式连接起来。新型洛阳铲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放弃传统的蜡木杆,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这些“接杆式”洛阳铲非常轻便,可以放进双肩背包,需要时再打开,根据现实需要,随时安装使用。

洛阳铲
除了手动洛阳铲,电动洛阳铲也成为工地新宠。电动铲把传统手动洛阳铲电动化、机械化,针对不同的地下情况,分为土层型电动洛阳铲和延时性电动洛阳铲。电动洛阳铲的工作效率,是人工洛阳铲的15倍。
目前地铁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盾构机,在水利、桥梁等基础建设中大展神威的打桩机,考察其挖洞、取土的工作原理,其实也是“大号洛阳铲”,目前盾构机、打桩机在城市基础建设中,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相关推荐
-
为什么开门不见镜子(进门风水“三见三不见”)
在传统文化中,风水一直被人们所重视。而住宅的进门处风水更是有着独特的讲究,其中“三见三不见”的说法流传已久。遵循这些原则,据说能够让财富自然汇聚。 一、进门“三见” 1. 见喜庆一进门就能看到令人心情愉悦的喜庆之物,是非常好的风水布局。例如,可以在入门的玄关处挂上一幅寓意吉祥的字画,如象征着富贵的牡 -
面为什么粘锅(焖面总是粘连巴锅!只因少了这1步)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域的人和物都有其独特的气质,连带着在不同地区做出的面条,也蕴含了当地独有的特色。抻、拉、削、拨、扯、揪、切、压······北方人在面条的造型上下足了功夫。不过面条虽万千造型千滋百味,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每根面条都保留着麦香,讲究劲道爽滑,汁香味浓~自从暖暖嫁来北京之后,对 -
家里为什么会长霉菌(家中4个地方容易长霉菌)
正常情况下,霉菌是肉眼看不到的,如果在环境中能够看到,说明这里的霉菌很多!别小看霉菌对身体的影响。虽然它只是生长在环境中,但却可以分生出数以万计的孢子,飘浮在空气中,随气流扩散,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但别慌,对于普通人来说,霉菌孢子会被免疫系统控制清除,所以不会造成病症;但如果存在潜在免疫问题,例如流 -
紫色象征着什么寓意(紫色的双重意义。)
紫色,一直被视为最尊贵的颜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赋予了它无尽的神秘和崇敬。在古代,紫色是皇家贵族的象征,它的尊贵和荣耀使人们为之向往。但是,紫色不仅仅代表尊贵和荣耀,它还与生命和死亡息息相关,象征着人世间最后一段路,以及将要到来的另一个世界。在西方,紫色常常被视为代表死亡的颜色。这可能与它深邃、 -
葡萄什么时候种植最好(种植葡萄的最佳时间?)
种植葡萄的最佳时机取决于许多要素,例如地理位置、气候状况以及葡萄种类等等。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经验一致证实,葡萄在秋季播种比春天效果更佳。在条件适宜的地区,葡萄种植应该选择在秋季。秋季种植葡萄主要有以下优点:生存率高:秋季的气温起伏较小而春季较大,空气和土壤的湿润程度也比春季更高,这对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