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是什么材料(乌纱帽为何成为官位的代名词)
民间相传,长翅帽的发明者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借由“陈侨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对于从龙功臣相当猜忌,因此设计出带有超长帽翅(乌纱帽后面,有彷佛像翅膀般伸向左右两边的造型)的乌纱帽,只要一转头,长长的帽翅就会上下颤动,皇帝也就能随时注意到百官的动态,有效避免其在朝堂上私下议论的风气。

长翅帽为“乌纱帽”的其中一种样式,到底乌纱帽为何会变成古代百官穿着标配呢?
这要从中国人戴帽的历史说起。中国人在还未发明“帽”之前,古人都习惯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是扎发。帽子的出现,本是人们为了抵御寒冷气候、增加对头部保暖而诞生,随着社会发展与宗教制度的影响下,帽不再单纯而被赋予其他象征意义。在先秦时代,帽只限定于官僚统治阶层的人才可配戴,这时的帽子已非遮阳、御寒之用,而是作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因此又有“冠”、“冕”来称呼此类帽子。
中国传统服饰都与礼制结合,因此从穿着外观上就能一目了然看出每个人的身分地位之不同、场合的庄重与严肃性,而这就是贯穿中华服饰历史的“冠冕制度”。东汉时期的训诂专著《释名》载:“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能戴帽子,平民百姓则是无权戴帽,仅有头巾。其实不仅在东汉,春秋战国时期即便是孔子、孟子这样德高望重的思想家,也不能戴帽,只能用“帕头”(古代男性束发的头巾)裹住头发。

即便朝代更迭频繁、帽子外形也多次出現变化,但帽所代表的身分地位象征,一直到东汉时期都没有改变过。随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发展,各民族在政治动乱与战争冲突下,无形之中促进文化交流,让服饰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而帽也从这一时期普及民间,没有官职的文人雅士也都能戴帽子了。百姓普遍配戴的便帽,种类更是多过冠,如妇女所戴帷帽、高筒帽等。而成为后世官员必备的乌纱帽,最早也是民众常戴的便帽之一。
官位的代称“乌纱帽”,顾名思义是以乌纱制成,起源于汉代,当时称做“幅巾”。因古代汉人男子多有蓄发习惯,为了方便劳作便用一黑色头巾从前向后裹住头发,并在后脑勺打结固定。幅巾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样式大方,在民间相当流行并逐渐传至宫廷。在胡汉交融下,到了隋代,当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着从幅巾改良而来的幞头(幞音葡),此为幅巾结合鲜卑风俗的产物,多了四条带子,不仅方便固定,也让幅巾的外形从“巾”变得更像“帽”。

从隋代开始,幞头成为官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延续到唐代。相传由赵匡胤发明的长翅帽,即是唐末五代时就有的幞头改良。此后无论历朝乌纱帽的外形如何变化,到明代为止,百姓们对官的印象就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袍、腰挂玉带、脚穿皂靴的样子。乌纱帽从此成为官位的代名词,即使到了废止华夏衣冠的清代与现代,人们还是依然使用乌纱帽代称政府官员。
相关推荐
-
为什么静电手疼(你经常被静电刺吗?)
干燥多风的冬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 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且伴有蓝光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 飘”起来越理越乱摸门把手拉铝合金窗户甚至开水龙头时手都会感到电击似的刺痛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 上述的几种现象就是体内静电对外“ 放电”的结果。 其实静电是一种物质,是某些 -
枕芯为什么会发黄有异味(枕头用久了又黄又臭?)
导语你会发现自己的枕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又黄又臭、就像一个泡过天然气的饺子一样。难道睡觉用枕头还有禁忌?小编告诉你不管男女老少,枕头变黄发霉臭味重都是正常现象,这一切都要归咎于人类的身体。看吧,看吧,怪物又在找借口了!原来是人类“罪”大!人类从古至今这张脸也不知道炸出多少油脂,频繁排汗排油的后果 -
空调为什么防雨(空调外机怕雨淋吗?)
在多雨的夏季,很多人都在担心这样一个问题,自家的空调室外机机箱上,用不用遮盖一下?空调室外机不怕雨淋,设计师在设计时已经考虑这点了,所有的室外机都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装置,即室外机的外壳是用冷轧板经磷化、喷塑处理的,内部的部分支架配件是经过镀锌处理的,所以它具有防腐、防雨的功能。而且在下大雨的时候,打开 -
向日葵为什么植物(你知道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阳吗?)
向日葵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植物,因为它总是面向着太阳。无论在早晨、中午还是傍晚,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那么,向日葵为什么会向阳呢?这里我们来解释一下。 向日葵向阳是由于它们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光导性”。向日葵的茎和叶子里含有一种叫做“生长素”的植物激素,这种激素可以促进向日葵的生长和发育, -
壶塞为什么有味(暖壶塞的最佳材质是什么?)
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常常需要暖壶来保温水温。然而,选择一款合适的暖壶塞材质却成为让人困惑的问题。木头、塑料和304不锈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深入比较它们的特性,帮助你做出明智的选择。一. 木头暖壶塞:优点:- 木头材质天然环保,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和触感。- 木材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可以防止电流通